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建设 >> 正文
新时期高校德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发布时间:2024-03-20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新时期高校德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

光明网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要培养和造就当代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抓好高校的德育工作。高校应明晰新时期高校德育的内涵,积极探索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途径与对策,切实加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

要始终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高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其理想信念的形成将直接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在高校德育工作中,要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基础,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深入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让他们对祖国的前途命运有着清晰明确的认识,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坚定道路自信,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

要始终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由其社会成员形成、巩固起来的,对祖国、民族无比忠诚和热爱的思想道德情感的升华。这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在处理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时最根本的思想道德准则,是形成全民族凝聚力的一面旗帜。

要始终坚持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是合格人才和模范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在大学生中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对基本道德准则进行全面倡导和践行,并积极开展道德实践,使道德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融为一体。

要始终坚持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德育工作要紧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目标,以积极的方式进行引导,努力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深度和普及,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倡导多元化,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下功夫,才能使大学的德育工作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新时期高校德育要以先进的文化思想理念来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新征程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教育,首先,要牢牢把握住思想文化建设的立场方向。在思想文化建设中传播、引导正能量,坚定正确的立场、观点。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创建文化产品、传播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同时加强国情、党情、世情的宣传教育来增加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从而增强其思辨能力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再次,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不断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将这三种文化有机地融合于新的实践之中,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后,不断推进思想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一方面,既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也要坚持发挥群众主体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作用;另一方面,既要坚持立足国情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也要坚持具有世界眼光先进经验的国际借鉴和优秀文化的国际交流,不断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推向世界。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需要把握好大学生在思想与实践路径上的统一,通过“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塑造出健康阳光的新青年。一是高校需深入开展新时代理论学习、宣传、研究等工作,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使先进理论转化为人民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可通过学生自主宣讲,专题活动讨论等方式让大学生自觉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二是深入开展思想素质教育,使全体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形成高度的思想共识和行为遵循;三是切实加强高校德育在思想与实践上的结合,如开展“三下乡”活动、志愿公益服务、参观红色革命景点以及社会调查等系列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深入了解祖国建设发展的艰辛,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知行转化,不断提升自我的实践力与创造力;四是灵活使用网络阵地新路径,利用新时代互联网信息发达、交流便利等特点来做好思想文化宣传,紧跟时事热点,引导大学生思考和讨论,把控其思想风向,同时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做好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使高校德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总之,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与前途,他们既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又是人类知识与文明的继承者。高校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起点和归宿,站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以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和浓厚的使命感,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深刻意义,充分发掘并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积极投身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之中,构建起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方式和长效机制,将育人为本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合力,持续开拓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路径。

作者:余文涛,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 光明网



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2024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力行楼C栋1层

联系电话:0898-66892503 

微博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