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实验针灸学
代码:1041310
属性:理论课
性质:必修课
类型:专业核心课
学时:按60学时设计。理论课30,实验课24学时,自主学习6学时。
适合专业:针灸推拿学(五年制本科)
考核方式:考查课
开课学期:七学期
实验针灸学是针灸推拿学的专业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研究针灸学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和科研思维方法,包括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针灸效应及机理、现代针灸应用技术研究、实验技能训练等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传统针灸学打好基础。
本课程参考“十三五”规划教材郭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实验针灸学》第十版。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以增强学生对实验针灸学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提高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使用说明:
1. 本大纲主要应用于针灸推拿学各专业,其他专业亦可使用。
2. 附录内容供教师在讲授时引用和学生自学的参考。
二、主要教学改革
混合式教学等。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课堂讲授、演示、自学辅导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讲授
探讨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方法,对“掌握”的内容,教师应讲深、讲透,学生应深入领会其基本知识或基本理论。增设讨论课,让学生模拟课题组进行课题设计,并且模拟答辩,教师对课题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实验课程
增加实验课比例,并增设实验项目,重视实验报告书写,强调书写实验报告时应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通常情况下,一个班的学生是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器材,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而实验时往往是多人合作,部分学生只看不动手,也不留心实验观察,更不会去思考。现在我们在实验结束后,要求各组将实验结果讨论后写在黑板上,每组派一名代表讲述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并讲述实验的体会。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四、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查课,主要考察学生对针灸基础理论的针灸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对针灸、经络现代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学术动态的了解程度,考核方式以论文形式,考查科研设计和文献,。
成绩构成:过程性考核(实验操作)40%+终结性考核(论文)60%。
五、教学目标要求
(一)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要求
将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临床实践等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从而构建具有优秀先进思政意识的中医药特色课教学,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
(1)培养中努力体现“厚德、严谨、博学、和谐”的校训精神
(2)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精神,诚实守信,忠于人民,志愿为人类健康而奋斗。
(3)热爱本专业,积极运用针灸推拿临床技能结合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4)尊重患者的个人信仰、理解他人的人文背景与价值观念差异。
(5)具有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交流的意识,使他们充分参与和配合治疗计划,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6)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在医疗服务中,贯彻知情同意原则,为患者的隐私保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
(7) 尊重个人信仰,理解其人文背景及文化价值;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8) 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9) 具备依法行医的观念,能够运用法律维护患者与自身的合法权益。
(10) 在应用各种可能的技术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11) 具有科学的态度,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12)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自我完善意识与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知识结构要求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拓宽视野,加强实践,通过对实验方法、动物实验技术以及经络针灸作用原理的现代研究概说等内容的学习和实验训练项目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进行实验研究和学术研究活动的兴趣,以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思维意识。
(三)能力结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掌握针灸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对针灸、经络现代化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学术动态有较全面的了解,以便在进行针灸学术理论研究和创新中有较坚实的基础和较高的起点。
六、学时分配
本大纲供五年制针灸推拿学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理论课30,实验课24学时,自主学习6学时。
课 时 安 排
教学内容 | 学时 | 总学时 |
绪论 1.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 实验针灸学研究思路与科研设计 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 实验针灸学常用研究技术 2.针灸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 经络现象与经络实质 穴位的功能与结构 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针灸的时效和量效 3.针灸效应及机理 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针灸对免疫及其他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机理 4.实验针灸学实验 正常人耳郭皮肤电阻变化 实验性胃溃疡的关系 针刺镇痛作用的个体差异 针刺退热作用 针刺不同穴位对膀胱功能的影响 针灸对失血家兔的升压作用 | 4 2 1 1 4 4 4 4 4 8 4 4 4 4 4 4 4 | 4 4 20 12 24 |
七、推荐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实验针灸学》,郭义,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年
(二)参考书
《针灸学》、《针灸大成》《神经解剖学》
八、推荐的教学网站和相关专业文献网站
http://jingpin2.tjutcm.edu.cn/shiyanzhenjiu
九、责任人:沈巍、徐秋玲、戚秀杰、李秘
审阅人:沈巍 徐秋玲
制(修)订时间:2022年1月修订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 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实验针灸学的概念。
2.熟悉实验针灸学的任务目的、主要内容及学习方法。
3.了解实验针灸学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实验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及任务
1. 实验针灸学基本内容
2. 实验针灸学课程的基本任务
二、实验针灸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三、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关系
四、实验针灸学形成和发展简史
1. 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关系及其学术地位
2. 实验针灸学发展简史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3学时。
第一章 实验针灸学研究程序、方法与技术
【目的要求】
1. 掌握实验针灸学的研究程序与科研设计
2. 熟悉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
3. 了解实验针灸学常用研究技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验针灸学的研究程序
一、科研选题
1.选题的范围和种类
2.选题的原则
二、文献检索
1. 医学信息检索的主要方法
2. 常用的检索工具
三、假说建立
1. 假说的特性和作用
2. 假说形成的方法
3. 假说建立的步骤
4. 假说的检验和发展
四、科研设计与实施
1. 实验针灸学研究的主要环节
2. 设计的基本原则
五、撰写论文
第二节 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临床研究
三、实验研究
第三节 实验针灸学常用研究技术
一、形态学技术
二、生理学技术
三、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技术
四、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技术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6学时。
第二章 针灸作用理论的科学基础
【目的要求】
1. 掌握循经感传的基本特点及激发方法
2. 掌握穴位的结构特点
3. 掌握经穴—脏腑相关的神经机制及规律
4. 掌握针灸调整作用的三大特点及针灸作用的时效特征
5. 熟悉循经感传现象,有关经络实质的假说
6. 熟悉穴位的主要功能
7. 熟悉经穴—脏腑相关的现象与经穴—脏腑的体液途径
8. 熟悉影响针灸作用的影响因素
9. 了解循经性感觉障碍和可见的经络现象,循经感传现象的临床应用、穴位功能与结构的现代研究及经穴—脏腑的经络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脉
一、经络现象
1. 循经感传现象
2. 循经皮肤病
3. 循经性皮肤血管功能反应
4. 循经感觉障碍
5. 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研究
6. 循经离子分布现象
二、经络探测
1. 经络的组织结构
2. 经络的作用途径
3. 经络的效应
三、经络假说
第二节 穴位
一、穴位的探测
二、穴位的结构
1. 穴位结构的解剖学特点
2. 穴位形态结构组织学观察
三、穴位的功能
1. 感受器电位及穴位针感
2. 穴位针感的传导通路
3. 穴位的效应装置
第三节 经脉-脏腑相关
一、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现象
二、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机制
1. 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的神经节段机制
2. 经脉、穴位和脏腑传入信息在各级中枢会聚
3. 自主神经系统在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中的作用
4. 经脉穴位与脏腑相关的体液途径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6学时。
第三章 针灸作用技术的科学研究
【目的要求】
1. 了解穴位针感的形成和穴位结构
2. 熟悉针刺兴奋感受器的方法
3. 了解针感外周传入神经纤维和脊髓上行的通路
4. 了解手下感和穴位肌电的形成
5. 掌握针刺手法效应
6. 熟悉针刺手法外周和中枢效应
7. 熟悉艾的主要有效成分
8. 熟悉艾灸的作用因素
9. 了解艾灸的作用机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针感产生
1.针感产生的结构
2.针感与感受器
3.针感的传导通路
4.手下感的形成
二、针刺手法
1.针刺手法量化
2.针刺手法效应
3.针刺手法机理
三、巨刺缪刺
1.巨刺
2.缪刺
第二节 灸法
一、施灸材质
1.艾的形态
2.艾的成分
3.艾的光谱
二、作用要素
1.灸温
2.灸量
3.灸时
4.灸质
三、作用机理
1.物理作用
2.药化作用
3.创伤作用
4.综合作用
第三节 其他刺灸方法
一、穴位注射
1.穴位注射的效应
2.穴位注射的规律
3.穴位注射的机理
二、刺络放血
1.影响局部微循环
2.改变血液流变学
3.调整体液循环
三、穴位埋线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6学时。
第四章 针灸作用效应的科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疼痛的概念、痛觉学说、同神经电针镇痛、针灸镇痛的神经机制
2.熟悉针灸镇痛的体液机制,针刺镇痛作用规律和针麻的基本特点
3.熟悉针灸的免疫调节作用和相关机理
4.熟悉针灸对其他各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机理
5.了解针灸的抗炎作用及其机理了解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针刺镇痛作用及机理
一、针刺镇痛作用
1. 疼痛的定义及性质
2. 疼痛的分类
3. 疼痛的研究方法
4. 痛觉及其调节机制
二、针刺镇痛机理
1. 针刺镇痛的神经通路
2. 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机制
3. 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制
4. 针刺镇痛的分子机制
5. 针刺镇痛的耐受机制
三、针刺麻醉
1. 针刺麻醉作用与特点
2. 针刺麻醉的使用范围
3. 针刺麻醉的方法
4. 针药复合麻醉
第二节 针灸对免疫及其他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机理
一、针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机理
二、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机理
三、针灸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机理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12学时。针灸对免疫及其他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机理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
第四节 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一、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1. 良性、双向性
2. 整体性、综合性
3. 功能性、早期性
二、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
1. 机体功能状态与针灸作用
2. 腧穴特异性与针灸作用
3. 得气与针灸作用
4. 个体差异与针灸作用
5. 心理因素与针灸作用
6. 时间因素与针灸作用
第五节 针灸时效和量效
一、针灸时效
1. 人体节律
2. 人体节律与针灸时效
3. 针灸时效过程:
(1)针灸作用的时间过程
(2)针灸施治时间长短对针灸效应的影响
(3)针灸效应的时限性
4. 针灸后效应
二、针灸量效
1. 毫针的量效
2. 艾灸的量效
3. 电针的量效
【课时与方法】
课堂讲授,20学时。
第四章 实验针灸学实验
【目的要求】
1. 掌握实验针灸学(包括人体及动物急慢性实验)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 熟悉实验设计方法和过程、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内容】
实验一 人体耳郭皮肤电阻变化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人体耳廓的电阻监测方法,熟悉其基本操作
2.验证不同经络敏感人的耳穴电阻变化。
实验二 实验性胃溃疡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2. 掌握胃溃疡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熟悉其基本操作
2.证实人工胃溃疡与耳穴电阻变化的关系。
实验三 针刺镇痛作用的个体差异
一、实验目的
针刺可镇痛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本实验利用电热辐射致痛以小白鼠出现甩尾动作的时间作为“痛(反应)阈”,观察针刺镇痛的个体差异。
实验四 针刺退热作用
一、实验目的
观察针刺对家兔发热的退热效应。
实验五 针刺不同穴位对膀胱功能的影响
——穴位特异性和电针与手法运针针效的差异
一、实验目的
1. 观察针刺是否有利尿作用;
2. 观察针刺利尿作用的穴位特异性;
3. 对比观察不同针灸方法利尿效应的差异。
二、实验要求
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以实现上述目的。
实验六 针刺镇痛作用的个体差异
一、实验目的
观察针刺和艾灸对失血休克家兔的升压作用。
【课时与方法】
实验教学,24学时。各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实验项目进行调整,但是必须保留一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关于教材“现代针灸应用技术研究”、“附录”的说明
1. 本教材中“现代针灸应用技术研究”供学生自学。
2.每章中的防体字为交叉学科内容和研究进展,供学生学习参考。
3.教材后附录为参考书目及期刊、实验动物常用参数、常用专业名词中英文对照,供学习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