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故事|探寻虎符文明,倾听华夏传奇
发布时间:2023-11-06
编辑:学工处-王前
浏览次数:
于闲云潭影看日光悠悠,于物换星移阅几度春秋。时代的脚步浩浩汤汤,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唐宋的跌宕浮沉到明清的百年纠葛,随而思,观而度,身处浮世,既需要体味人间的喧闹繁华,也应该留心历史的吉光片羽。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物古迹,领悟国宝魅力吧。
本期要介绍的文物是错金杜虎符。于1975年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桥沈家村,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杜”是秦时候的杜县,位于今天西安市的长安区。符是古代朝廷用于传达命令、调动队的一种特殊凭证,分为左右两半(这件虎符目前仅现左半边),两半合在一起才可以调兵遣将,通常作虎形,故称虎符。
公元前257年,秦军进攻赵国,兵临邯郸城下,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派大将晋鄙率军10万救赵。这时秦国向魏国施加压力,魏王屈服,令晋鄙按兵不动。情急之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通过魏王姬妾如姬的帮助,盗出魏王亲自掌握的半个虎符,假传王命,击杀晋鄙,夺得兵权,然后率兵8万,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同时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
不足十公分的杜虎符,造型生动,工艺精湛,铭文小篆转角周正。杜虎符体现出了秦国高度集中的军事权力,为“横扫六国”,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夯实基础,也对后来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虎符作为一种承载机要使命的信物,是古代密码解析的朴素表现形式。它巧妙地制造了随机信息。在通讯不够发达的社会,将虎符铸成不规则的两半可以产生足够复杂的随机信号,其朴素地传递着古代人对于信息安全的向往,蕴含了唯一性信息加密原理,可谓是如今密码学的“鼻祖”。
直至今日,虎符背后所蕴含的“密码学”仍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指纹解锁、刷脸认证、手势密码等等。我们国家追求信息安全的脚步从未停下,领跑科技研发的使命亟待辉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带着古人的智慧,融入现代的创新,我们必然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