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优秀校友系列报道-19
不断探索新领域的多面人
——1978级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 张乐人
张乐人是一个特别的人。
他的名字特别,脾气个性特别,人生履历也特别。尤其特别的是,学医出身的他,却在新闻、教学、文学等领域,创出另一片天地,且颇有亮点。
乐换角色 迎接挑战
张乐人说自己的名字有三好:一是笔画少,二是同名同姓者少,三是意境高。尤其是意境高。现代人追求事业有成、生活富裕、身体健康,这一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快乐人生。而他叫乐人,就是一个快乐的人。
他说,因为不满足,他从知青变成了工人;因为不满足,他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第二批大学生;因为不满足,他从医生转行当了记者;还是因为不满足,在年过半百,他又干起了教师……
16岁,没多少知识的张乐人成了“知识青年”。两年多的时间里,锄头加扁担的辛苦劳作还在其次,最难受的还是那份精神空虚。苦闷彷徨时,他躲进农场的牛棚小屋,挑灯夜读。那份油印的农场报上发表的诗作《翱翔歌》表明了他的心志。
张乐人当汽车修理工时,恰逢我国恢复高考。单位领导不给请假复习功课,还要值夜班。他便规定自己每天睡六七个小时,其余时间一心扑在复习上,硬是在半年内啃完12册《数理化自学丛书》。
张乐人说,人生贵在经历。由于多个社会角色的转换,让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开阔了视野,也提升了内涵。
“不满足”是他身处变革时代的精神特质。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精神特质。
精益求精 攻坚克难
执着,让张乐人在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攻坚克难。
1983年,张乐人从海南大学医学专业毕业,在广州成为一名医生。1988年,从医生转行成为一名记者,他的第一个转行成为文学行业的供职单位是《粤港信息日报》副刊部。
当时,部门同事大多毕业于名牌大学的中文与新闻专业。张乐人虽然喜爱文学,但鉴于自己“出身于医学”,总觉得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默默地给自己提要求,要求自己少说话,多干活,取长补短,自我提升。除了广泛涉猎新闻、文学知识外,他坚持每天写作至凌晨两点,十年如一日。
坚持,让他有了收获。1993年,他的第一部散文集《花意人魂》出版,同年被任命为副刊部副主任。他发表的一些散文,时不时被转载。1997年,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成立,公开招聘,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并担任了专刊部主任助理。因为工作能力突出,2000年开始主持部门工作。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随正报发行,覆盖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是一份区域性党报。“羊城寻名医”系列舆论监督报道,是《人民日报·华南新闻》创办初始较有影响的刊物。其中的一些报道,是由张乐人策划并带领实习生一起采写的。2003年的非典报道,则是《人民日报》近年最出彩的战役报道之一。因为疫情起源于广东、多发于广东,华南分社理所当然地承担了主要的报道任务。《护士长日记》与《站在抗击非典最前沿——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是《人民日报》非典报道中有分量的其中二篇,其中,《护士长日记》是张乐人组的稿,钟南山院士的长篇人物通讯,则是张乐人执笔完成。
在采访钟南山院士时,为了获得翔实的材料,张乐人与同事甚至冒着被感染非典的危险,深入到ICU病房旁边衣帽间,采访当班护士。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站在抗击非典最前沿》报道获得广泛认同。
张乐人在记者生涯里,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新闻报道。这些作品,闪烁着智慧,更闪烁着他作为记者执着精神的光芒。
教书育人 文学创作
2014年初,张乐人开始在大学任教,先在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就职一年半,后在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工作了6年。转换身份为受聘的大学教授,他说,自己当教师的初衷很单纯,就是想将多年的积累与同学们分享。
作为师者,教书育人期间,张乐人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他首先提出教学改革,将考核成绩构成比例从原来平时分占30%改为50%-60%,同时非常注重课堂讨论与作业。他布置的作业,多是综合练习,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为了体现平时考核的公平公正性,张教授不仅要求每个同学完成作业、上台演讲,而且还当堂打分。他打分有五大标准:一看回答问题是否完整,二看回答问题是否准确,三看有无独到见解,四看展示的PPT是否简洁美观,五看演讲者口齿是否流利,逻辑性强不强。
因为注重实践,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新闻班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展现出良好的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实力,因此,从化区委宣传部主办的《今日从化》报,主动前来与中文系合作。2013级新闻班在张乐人教授的带领下,策划采写了几个专题,均被《今日从化》报采纳发表,并获好评。
作为高级编辑与作家,张乐人除了教学,还著书立说。他与广东科技出版社合作,主编、主笔《岭南中医药文库》中医院系列的《旗峰莞水大岐黄——聚焦东莞市中医院》(24万字)与《五桂山下的中医传奇——聚焦中山市中医院》(37万字)两部著作。其中,《旗峰莞水大岐黄》被科技社作为标杆书推广。
2022年,张乐人正式退休。退休后的张乐人,依然坚持写作。2023年6月,他37.2万字的自传体散文集《人味》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中年的张乐人,不忘初心,仍如当年那个16岁挑灯夜撰《翱翔歌》的少年,不辍笔耕,潜心于热爱的文学,在不断追求的路上奔跑。
【个人简介】
张乐人,男,66岁,大学本科学历。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华南分社专刊部负责人、采访中心副主任。
1973年-1978年分别为知青、工人。1978年就读于海南大学医学专业,1983年毕业。1983年-1988年在广东省少管所及广州市天河区人民医院任医师,988年转行到《粤港信息日报》任记者编辑、副刊部副主任。1997年考入《人民日报》华南分社,任专刊部主任助理、部门负责人、采访中心副主任(正处级)、高级编辑等职。2008年提前退休,受聘于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任新闻专业教授,2022年正式退休后至今从事文学创作。
在《粤港信息日报》期间,作品《漫画殷国明》获1994年第三届全国报纸副刊好稿三等奖。在《人民日报》期间,作品《站在抗击非典最前沿——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抗非典指导小组组长钟南山》,新华社当天全文转发,并获2003年全国抗非典优秀作品奖(排序第三),内参报道《广东经验应及时推广》获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指示,获中央直属机关抗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舆论监督系列报道《羊城寻名医》获1998年广东好新闻二等奖;关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王玲先进事迹的内参,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批示,促成了山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生死托付》,该片获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关于广东临床用血荒的内参报道,分别获时任副省长李兰芳、雷于蓝批示,促成广州市无偿献血固定采血点的建设;关于广东计划生育补偿机制问题的内参报道,获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批示,催生了 2008 年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新条例的诞生。
常年坚持耕耘,1993年花城出版社出版18万字散文集《花意人魂》,2023年在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35万字自传体散文集《人味》。散文《睡觉的境界》与《听风》分别入选《当代散文精品·1996》与《当代散文精品·1997》(广州出版社出版)。
【大学辅导员】李志远老师
【校友照片】
【供稿人】张乐人、第一临床学院校友分会办公室李书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