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乾坤,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在于朝夕相处,而在于心与心的沟通。这种沟通,有时只是一件淡淡的小事或是一篇引起共鸣的小文,却触动了深藏于心灵最柔弱的地方,其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便潮水般涌来,让人深深感动并抑制不了倾诉沟通的愿望......
2002年3月8日,《海医附院报》刊登笔者撰写追忆先母、题为《在慈母住院的日子里》的纪实文章。文章发表后没几天收到姚志仁教授打来的传呼,我很惊讶:“姚老师,您什么知道我的呼机号码?“电话里,他很激动也很真诚:“李老师,你近期发在附院报的文章,我们全家都看了,很受感动!文章勾起我去世的妻子的回忆,勾起我两个女儿对母亲的怀念,女儿都哭了,我也哭了......”。
姚志仁教授,这位海医病理学科的创建者,也是海南病理学科的创建者,这位德高望重、事业有成的元老教授,他的五官,是小巧精致、颇有阴柔之美的五官;他的心灵,是一颗善良、温和、宽厚的心灵。
艰辛的求学之路
姚志仁1929年1月出生,1956年山西医学院医疗系毕业。这位出生于海口市市郊(海口市海甸区过港村)一位世代医家者,这位颇有才华的年轻人,为何27岁才走出大学校门?
怀着辛酸的心情,姚老师回忆他的漫漫求学路——
那是一条自强不息的求学之路,一条充满艰辛的求学之路。
姚志仁的祖父是位海口市名中医,耳濡目染,他从小就立下悬壶济世、以救死扶伤为已任的志向,如大多数黎民百姓家庭一样, 他的家庭是个多子女(兄弟姐妹共七人,他排行老二),而父亲去世又很早,父亲一去世,家道中落,寡母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在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在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只好利用寒暑假到琼山龙塘帮人行医,靠自己的双手挣上学的学费。于1949年,好不容易考上海南大学医学院,可又碰到1951年国家院校调整,海南大学停办,埋怨生不逢时的同学大多就此弃学谋生,希望继续学习者只能转学大陆院校。好学上进的他,为了实现继续念大学的愿望,便到海南师范学院党医务员兼附中教员,节食俭用慢慢积攒学费。
1952年,求学心切的姚志仁背着简单的行囊,怀里揣着自己赚的血汗钱,踏上北上求学的路程,在北京,他投宿于琼州会馆,在报名参加高考时,招生工作人员对他说,国家当前急需大量医务人员,动员他转学山西医学院。
从中央三机部内科大夫到海南医专病理教师
“寒门出才子”,1956年,品学兼优的姚志仁从山西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分配于北京中央三机部三局卫生处任内科医生,工作职责是为从事原子能医学研究的苏联专家与中国专家看病。
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心、冠盖如云的京城生活,在中央重要机构工作,是芸芸众生、莘莘学子朝思暮想的梦想,可他为何却回到地处边陲且贫穷落后的海南?
虽然人在京城,可家乡缺医少药的状况令他魂牵梦萦。海南俗语“狗不嫌主穷,子不嫌母丑”,他想,自己生于海南长于海南,理应为改善海南医疗卫生落后的现状而尽绵薄之力,于是,他毅然放弃良好的工作条件与生活环境,于1957年主动要求调回海南人民医院内科工作。
正当他在内科学领域“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时,海南筹办海南医学专科学校,上级部门要求海南人民医院支援一名本科毕业医生任医专病理学教师。
用海南世俗的“狗不贱不舐椰壳,人不贱不当先生(即教师)”眼光看,轻车熟路地继续当一名拿听诊器的地区医院内科医生,与当一名解剖刀、在病理学荒山上垦荒开拓的病理学教师相比,无论是从社会地位、个人实惠、工作条件、还是发展前景上,两者无法比拟。
当组织上动员姚志仁改行从事病理学时,他深感病理学的一片空白对海南临床医学的发展制约甚大,也深知开垦此块荒举步之维艰。然而,深明大义的他以组织需要为重,以大局为重,勇敢地接受开拓新领域的严峻挑战,义无反顾地走进筹建中的海南医专的大门。
在海南病理学荒山上艰辛开垦
“雄关漫道真如铁,从而迈步从头越”,当时的海南医专,病理学教师与病理教学标本几乎等于零。要挑起填补海南病理学空白的担子,光凭在校时所学的病理学知识,远远不够。为此,他赴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进修。进修期间,他发扬当年吃苦耐劳、勤工俭学的干劲,不但很快便掌握了病理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还积极筹备各种病理教学标本。因为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医学院校开设病理学一定得需要一整套教学标本,这些标本包括玻片标本与人体大体标本。
进修归来后,为了更好更完整地收集教学标本与教学资料,姚老师立即着手筹建尸体解剖室及病理技术室。
为尸体解剖室及病理技术室的早日建成,他不辞劳苦,积极开展病理检验与尸体解剖工作,积极接受海南各医院及公检法申请的病理检测与尸体解剖。在他的努力下,海南从此结束了病理检验标本必须送大陆检验的历史。
为了方便各县送活检标本,他在海口最繁华的地点:汽车总站和华侨大厦等处放置了病理标本收集箱,还在海南人民医院手术室放置了一标本缸盖委托手术医师将具有教学意义的人体大体标本放置其中。
当时的海南医专病理学教研室,只有五名工作人员。他身兼数职,能者多劳。他既是病理学教研室负责人又兼职法医,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得负责全省病理标本检验与尸体解剖。在病检方面,从自己骑单车取回标本、取材固定、切片直到显微镜下观察、出具报告、卫生清洗等,事无巨细,他事事亲力亲为。
教书育人,桃李成林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荒山野岭开垦出一块生机盎然、桃李芬芳的绿地,几经风雨,几多艰辛,姚教授最终实现了他的心愿。
漫漫事业路,在海南这块热土上,姚老师不但是成功的病理学垦荒者,在教书育人方面,同样做出优异的成绩。1986年在广东省医学院专业办学水平评比中,海南医专病理解剖学统考获得平均78分的较好成绩。1985年他荣获广东省高教战线先进工作者称号,多次被海南医专、海南大学医学部评为先进工作者与优秀共产党员。
悠悠四十载,弹指一挥间。做为海南病理学学科带头人,四十年来,他不但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合格的医学生,还为各医院培养了不少病理医生、病理检验人才。
姚志仁老师不但拥有一副与生俱来的阴柔面孔,还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拥有一副与生俱来的温和脾气。
“山高人为峰,海阔心为尺”。凡师从姚老师或曾与他共过事者,都认为他治学严谨,待人宽厚,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好师长。
人生易老天难老,1989年,年届六十的姚教授已到退休年龄,根据工作需要,经海南省委组织部批准延长其退休年限直至1994年退休。退休后的姚教授接受mg4355线路检测官网及海医附院聘请,继续在专业岗位上发挥余热直至2003年。
“芳叶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当年经姚老师手把手培养的年轻老师,如今不少人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参天大树。2005年年终岁末,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专赴海南,拍摄了海南三位成功女性,其中一位海南唯一的女法医——林少影,就是姚教授一手培养起来的病理学专家、法医学教授。
在题为《法医林少影的非常人生》的专题片中,年近八旬,精神矍烁的姚志仁教授,面对观众,面对弟子的成功,满脸春风,满心欣慰。
业绩累累,奖状熠熠,众多的荣誉记录着姚教授大半生的艰辛历程,无情的岁月慢慢地销蚀着姚教授的筋骨与活力。“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面对垂垂老矣的现实,姚教授最大的欣慰,一儿二女都很争气事业都有成就,特别是现在广州市公安局刑事研究所工作的大儿子姚青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已成长为该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医学》杂志编委。
耄耋之年的姚教授最大的遗憾是,与自己相濡以沫大半生的妻子却没有能与自己共度余生,没有共同分享子女事业有成,孙辈绕膝承欢的喜悦。
所幸的是,在通情达理的子女的支持下,已是迟暮之年的姚教授春光再现,梅开二度,甜蜜的爱情再次朝他走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如今他与一位仰慕他的人品、也是丧偶的当年学生相爱相守相伴,在爱心、孝心的簇拥下,他们弥足珍贵的晚年爱情,正散发出淡淡的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