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4日,mg4355线路检测官网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了一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例。?xml:namespace>
38天的住院时间,对这个病人来说,是一个几次走近鬼门关又几次重返人间的人生经历;对于该院的医护人员来说,是一场与死神展开激烈搏斗的战斗;对于病人家属来说,是一次惊心动魄、悲喜交集的生命体验。
病人名叫刘天香,62岁,是来自琼海市塔洋镇的一个普通农妇,丈夫早年逝世,勤苦贤慧的她含莘茹苦的把一对儿女抚养成人。因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刘天香?xml:namespace>3月24日入住海医附院心血管内科。26日成功施行射频消融术。术后病人状况良好。29日,就在家人打算办理出院手术后接刘天香回家时,早上6点40分,刘天香上厕所时突然晕倒在卫生间里。
发现时,刘天香已意识丧失、呼吸微弱、血压测不出……心血管内科主任李天发当机立断,组织人员进行紧急抢救。结合该病人病史、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初步印象为肺梗塞,抢救过程中患者曾一度呼吸、心跳停止,当即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和心脏按压。经过紧张的抢救,在刘天香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马上联系放射性科行肺血管造影,证实为双侧肺动脉栓塞,右肺动脉主干及左侧肺动脉分支受累。此时患者因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和泌尿系出血出现大呕血和肉眼血尿。李天发主任组织迅速组织心内科专家会诊,并决定冒着出血加重风险行溶栓治疗。
发病三小时后患者意识恢复,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才舒了一口气。但是,刘天香还没有脱离危险期,为保证对其的抢救,李天发主任调动了全科的力量,为其安排了专医专护。
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主管医生王军几天几夜呆在病房里,随时观察刘天香的病情变化,随时采取治疗措施。
经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努力,刘天香病情好转。然而,在31号早晨,其病情再次恶化,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急降至无法测出、双肺呼吸音消失……考虑再次形成肺栓塞,经补液、升压等治疗仍无法维持血压。对此,大多数医生认为抢救成功的几率很小,一直守候身边悲痛欲绝的儿女与亲属认为医院已是回天无力,并作了最坏打算。
就在此时,主管医生王军对患者家属说:“撤掉呼吸机送回家,患者会死在路上,与其这样,倒不如在医院继续抢救,或许还有一丝希望。既然有一丝希望,我们就做十倍的努力吧!”
见王军医生一脸的真诚、恳切,家属同意把病人留下继续抢救。
经第二次溶栓抢救,患者生命体征再次趋于平稳。然而,不幸的是,4月1日患者又发生了第三次栓塞,经第三次溶栓治疗后,因需要一段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刘天香被转至ICU病房。
在ICU治疗期间,王军医生每天早晚两次去看望刘天香,第一时间了解病情进展,与其主管医生共同研究治疗方案。4月7日—9日,王军医生赴广州参加岭南心血管科专业年会,这是她盼望已久的专业会议,可时刻牵挂着刘天香的病情,她只参会一天便匆匆回到工作岗位。
在ICU经过七天的积极治疗,患者脱离了呼吸机,病情好转,被送回心血管内科继续治疗。
自刘天香入院的一个来月时间里,其侄媳潘莉一直病人陪护身边。回忆这段经历,潘丽说:“这一个来月,我的情绪随着婶婶的病情起伏而起伏,希望与绝望、悲伤与喜悦交替。几次的病危险象,无数次的医生与家属沟通,无数次的让家属签字,加上吃睡不安,搞得我精神濒临崩溃……”
作为曾经的医务人员,作为日夜陪护的家属,潘莉见证了一起起死回生的医疗奇迹,也见证了婶婶强烈的求生欲望。“医院第一次发出病危通知,我与堂弟、堂妹(即刘天香的儿女)决定将婶婶回家,并通知家里买好寿材、寿衣。当我坐上借用的医院救护车,车开到内科楼楼下时,手机响了,是堂弟打的,说‘嫂子,快上楼!’,我上楼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就在堂弟含着眼泪对母亲说‘阿母,咱们回家吧’时,已经深度昏迷的婶婶突然醒了过来。见到我,插着呼吸机的她不能说话的她,紧紧抓住我的手,嘴里发出平素称呼我的口形,眼里流露出强烈的求生欲望……此情此景,想起王军医生‘有一丝希望,我们就做十倍努力’的一席话,我们打消送婶婶回家的念头。”
“第二次,也即是解除麻醉十几个钟头后婶婶仍未醒时,绝望中我们含着眼泪决定送婶婶回家,并再次通知家里做好办理后事的准备。就在此时,深度昏迷的婶婶再次苏醒过来……” 潘莉如是说。
一次心灵沟通
经过一个来月的积极治疗,至4月底,刘天香身体基本恢复,家人决定“五一”后接她出院。
4月29日晚上,应乡友潘莉的要求,趁王军医生值病房副班的机会,笔者在心血管内科病房采访了王军医生与潘莉。
在此之前,潘莉多次用钦佩、感激的口气提到王军医生。在笔者的定势思维中,王军医生是个头高大的中年男医生。
见面一看,原来王军医生个头不高、举止精干的年轻女性。
潘莉真挚地对王医生说:“此次陪护我婶婶治病过程,见证了到你们医护人员辛勤的劳动,见证了你们对病人真情的付出。我与我的一家都十分感谢贵科全体医护人员,特别是王医生,要不是你当时大胆承担风险,如今我婶婶已经过了几次‘七’啦”
王医生也是一脸的诚挚:“这样严重且短期内反复发生的肺栓塞,不要说我们医院,就是在全国,也很罕见。能抢救过来,既辛苦,也很有成就感。说到‘风险’,作为医生,有时也得冒点风险;作为病人家属,又想医院治好病人的病又不想冒点风险,那不现实”。
“王医生,那些日子,多亏了你,家也不回,孩子也顾不上,几天几夜守在病房里”潘丽说。
“对于重症病人,如果不密切观察,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很容易出现意外。往往疏忽一个细节就会危及病人的性命”王医生淡淡地说。
笔者插话道:“王医生,从技术角度,你说这个病人病情复杂在什么地方?”
“首先,经CT诊断,病人是肺栓塞,而且栓塞的部位在肺主干。这种情况是溶栓的绝对适应症。但溶栓前患者已有上消化道及泌尿系出血,有溶栓禁忌症。因此,病情的复杂就复杂在溶栓与出血存在矛盾。不溶栓,患者无抢救成功可能,溶栓引起出血加重,也会危及病人性命。其次,短期内反复发生肺栓塞,非常少见,多次溶栓会增加出血的风险。说实在话,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医院外,百分之百死亡”王医生如是说。
“如果出现在其他医院,也是百分之百死亡”笔者由衷地说。
潘莉回忆道:“29日那天,为了明确诊断是心肌梗塞、脑梗塞还是肺梗塞,必须立即做CT诊断。可婶婶处于深昏迷状况,搬动与震动都有可能危及生命。可诊断不明确便无法对症处理。时间就是生命,科里集中十几个医务人员,从八楼到五楼,每层电梯旁站一人,守护着电梯不让其他人开电梯、进电梯,就这样,一路绿灯的平安护送婶婶进CI室检查,4月1日,患者转至ICU病房时,为减少转运途中出现意外的可能性,从八楼到一楼,同样是医护人员严格把守……”
“王医生,你是刘天香的主管医生,参与刘天香的抢救与治疗全过程。你认为,该病例抢救成功的要素有几条?”笔者用采访的口气问王医生。
“首先,病人突然晕倒被发现是在上午上班时间内,抢救及时;二是科主任李天发非常重视,组织全科医护力量进行抢救,安排专护人员,每天一上班先来到病人床前,详细询问病情变化,具体指导治疗;三是在溶栓与出血矛盾激烈时,抓主要矛盾,敢于打破常规,如溶栓剂超量使用、如用麻醉方式帮助病人渡过危重时期。实践证明,我们思路正确,采取措施得力。此外,还有医护的密切配合。病人体形较瘦,使用呼吸机时间较长以致出现褥疮,因为护理的好,褥疮很快愈合。对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家属的理解、容易沟通与密切配合非常重要。此病例的抢救成功与你们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密切相关”
潘莉感慨道:“我也干过一段时间临床。现代医患关系紧张,很大缘由是医患之间不能相互理解,不能换位思考”
王医生说:“你说的很对。有的病人以为让家属签字,是医院把所有的风险全交给家属,对医护不理解,即使理解也不配合,这种状况很普遍。”
怀着激动、感动的心情,刘天香5月2日在家人簇拥下步出给她第二次生命的海医附院大门。
怀着激动、感动的心情,临出院前,刘天香家人给海医附院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感谢信,给海医附院心血管内科送了一面写着“起死回生、德技双馨”的大红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