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GROUND="../../images/hnmcbanner.jpg"

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活动 > 正文

我院组织8名本科生参加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26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于2023年12月1日-3日在西安举行,本次会议以“大急诊 大平台 大发展”为主题,学术内容涉及急诊急救大平台、危重症治疗、院前院间转运、预防及流行病学;灾难与创伤救治、中毒救治、急危重症救治、院前急救、急诊急救质控、儿科急救、急诊护理、急危重症流行病学调研等方面。

为了让急诊班学子获得更多与专家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学习专家学者的理论与临床经验,加深同学们对急诊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的理解与认识,我院积极组织、选拔8名同学前往学习,与全国3000余名急诊医学专家、学者共享了此次学术盛宴。

图片

图片

(一)创新·脚踏实地共赴未来


——20临本2班王一涵

开幕式上的“复苏千古情”,将现代与古代结合,将知识与歌曲结合,既可以加深医学知识,又不缺乏趣味性。

难诊断的遗传性血管性水肿(HAE),在今年的急诊年会上,公布了诊断路径。专家们手持火红的灯笼,仿佛照亮了患者未来的道路。

酸碱平衡这一困难的知识点,在老师们的讲解下豁然开朗;ECMO这种日常难以接触的机器,也剖析得简单透彻。

图片

图片

专家学者们一些独特的理解让人眼前一亮:中毒的授课老师说我国的中毒种类20年一周期,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卒中的授课老师将大脑比作富家子弟,说它花“钱”多,还不存“钱”。整个中毒会议细节的部分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可能还是难以理解。但是学无止境,任何知识都是学来的,用心听日后搭配实际操作,将会记得更深刻。

我想急诊年会对于我们的意义就是,见识全国急诊方面的顶尖人物,从他们的课程中获取知识,获得力量,也可以为自己的未来做更好的规划。

(二)创新成长、共进共勉


——20临本2班刘向君

徐卿教授的《如何复苏脓毒症的微循环》,纠正了我的知识误区:主要平均动脉压升高并不代表微循环灌注改善。血管活性药物对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有限,除非最初有微循环低灌注。否则,血管活性药物实际上会减少微循环血流量。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熊斌教授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TIPS术的安全性和预后》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讲座,熊斌教授团队对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是否可以做TIPS做出探讨,从细微的临床问题着手。一项科学研究并非要着手于宏大的方向,从日常临床工作的小问题出发,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不仅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依据,同时有效地提升医务工作者的研究水平和临床技能。

此次急诊年会让我受益匪浅。急诊在基层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通过此次年会,专家们和医学同行们相互沟通,完善急诊体系。另外急诊中的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模式,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更个体化的急诊医疗服务。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可以应用于急诊条件下。通过辨别患者的病情、辨证施治,可以对症施治,提高急诊医疗的效果。

图片

图片

(三)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守护生命,我们在行动


——21临本2班姜嫣慧

参加本次急诊医学年会,我收获颇丰。不仅获得了宝贵的学术知识,还了解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趋势。年会中专家们的演讲和分享包括基础和比较专业的知识,让我在能听懂各位专家讲解的情况下,对急诊医学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通过学习关于急性脑梗塞,急性脑梗死溶栓后继发出血的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急救处置,脓毒症液体治疗的大循环与微循环,急性胰腺炎的未知与已知的报告,让我意识到提供最佳、最快、最安全的急诊医疗服务将成为中国急诊医学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赵宁军专家的报告,我知道了国家卒中中心十大问题和四点内涵建设以及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救处理原则,并学习到了急性脑卒中没有及时得到溶栓治疗是因为超过治疗时间窗。

图片

图片

参加急诊医学年会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让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个专业!

(四)洞见、反思与进步


——21临本2班王海蓉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六届急诊年会上,我受益匪浅。这次年会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急诊医学专家,共同探讨急诊医学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

我参加了临床技术培训学组、心脑血管学组、急诊外科组、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等专题讲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心脑血管组中伍国峰教授所讲的《急性脑栓塞溶栓治疗继发出血的立体定向微创治疗》,溶栓是脑梗死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出血,不仅死亡率高且致残率也高,尤其大面积梗死后出血救治时间非常短暂,所以溶还是不溶,怎么溶,是我们该考虑的问题,而教授所讲的微创治疗,就是要根据梗死面积、血肿量及水肿情况进行决定。这个课题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下去,在以后最大限度减少脑梗死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李湘民教授所讲的《心肺复苏的质量控制:指南要求与现实策略》,我收获了许多。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是患者存活的必要条件,急救人员要尽可能缩短无按压时间,除颤,在不影响按压连续性的情况下处理原发病,而在胸外按压时,我们都知道极有可能压断患者肋骨,且对体力的要求很严格,这些会限制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以及预后,我一直都有这样的顾虑,但是教授在会议中介绍了一种新的仪器可代替人工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器,它是通过气压来进行按压,可长时间持续工作,且按压面积大,按压处用硅胶包裹,不会使压断患者肋骨的同时也保证了按压的力度。虽然一台心肺复苏器需要三十万,不能像AED一样普及,但它的出现仍然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可能,相信不久的将来它也会遍地普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次年会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急诊医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创新对急诊医学的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急诊医学中,如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生物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急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水平,还可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希望今后可以参加更多学术会议,增加知识储备,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

(五)学习、思考与兴趣


——22临本2班周小天

在第26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上,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在这个专家云集、汇聚智慧的地方,我见证了在急诊医学方面颇有建树的各位前辈们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经验、方法,只为让更多的同行能够更好地救治病人;见证了各种新式产品的出现,只为了减轻一个人、一个家庭的痛苦。在这里,我通过学习和思考,重新燃起了当初学医的热情,并重新激发了学医的兴趣。

我参加了有关中毒、HAE、院前急救、心脑血管等方面的讲座,听到了关于各种疾病以及人文关怀方面的深入探讨。各位老师以清晰且富有激情的方式,揭示了各个领域的新进展。我对老师们的讲座内容深感震撼,对于各种疾病及人文关怀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认为,通过集合更多的研究力量和技术手段,我们有望在未来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对抗这些疾病。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总的来说,这次医学讲座让我收获颇丰。我相信,通过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我能够为我的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图片

图片

(六)长安,又见我的梦


——23临本2班邓韵筠

西安是一座充满情思的城市,片片落叶都似乎有它的含义。在CSEM2023的开幕式中,一场《复苏千古情》吸引了在座急诊人。节目主要通过把《最炫民族风》改词为CPR的主要步骤来传授CPR,让急诊创伤学院的同学血脉觉醒了呀!

图片

图片

为期三天的会议,我见到了来自众多全国顶尖医院的专家学者们。作为整个会场里学历最低的,我的医疗知识储备可谓捉襟见肘,仅剩的高中理科知识在脑子里闪来闪去。

初次打开医学这扇门,我望着老师们从容而睿智的发言,心中满是生怯和仰慕。老师们的头衔和职位都是非常有重量,他们在医学上都颇有建树,虽不似钟南山、吴孟超、屠呦呦等医、药学巨人一样妇孺皆知,但不置可否的是,他们如今的成就也是老师们在自己的医学之路上一深一浅走出来的。靠近自己崇拜的人时,眼里总会盛着两汪热泪的吧。我想起校长曾说过:“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我们在进入急诊学院的时候,我也向院长承诺过我会坚持我的梦想。学医的人多多少少都是带着一点情怀的。所以我希望有一天可以和老师们站在一起,要努力,总会有一天能和老师们并肩作战,守护我们共同的理想。

“即使倒下,也要朝着梦想的方向。”

我院坚持输送优秀学生外出见习、实习、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巩固专业知识、确定发展方向,进一步推进急诊医学学科建设及我院人才培养。

相信同学们在经过这次学习以后,定会如沐春风,像春生新木一般,在医学学习的道路上越行越远,终成长为参天大树,有所成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