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基金会
  • 教育发展基金会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您做手术,我们放心”——记海医附院神经外科教授何君举
日期: 2018-11-11

“您做手术,我们放心”      

——记海医附院神经外科教授何君举

 “百年修来同舟渡,几世修来得芳邻”,我们这代人,都曾有过住砖瓦平房的经历,虽然空间逼仄、破旧简陋,虽然共同贫困,但邻里之间的那种亲近、和谐,与如今住在“都市水泥森林”、“各家自成一统”的居住方式相比,颇有令人怀念之处。

21 年前,海医附院神经外科教授何君举刚从儋县人民医院调来时,曾与笔者比邻而居。说来有缘,笔者夫妇为同县(琼海)同公社老乡,又是同年同月经政治推荐与文化考试被选拔上广州读书,而何医生夫妇同喝万泉河水长大,一墙之隔,两对夫妇、同一县乡 ,我们邻里关系相当融治。何君举,这位闻名海南岛西部医生的谦和憨厚、爱岗敬业,妻子的勤劳贤惠、善良内敛,两个儿子(当时笔者三岁儿子分别称为“大哥哥”“二哥哥”)的听话懂事、手足情浓,给笔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采访何教授是2006年春节前夕,他正在神经外科上门诊班,笔者本欲与他预约采访时间,可看到年终岁末,就诊病人甚少,便一屁股坐在病人就诊座位上,开始了为时两小时的访谈。

外婆抚孤孙,寒门出才子

   何教授于1938 11月出生于琼海乐会一个贫苦农家,呱呱堕地之时,母亲便撒手人寰,伤心欲绝的父亲远走南洋谋求生路,外婆强忍悲痛,将独苗外孙接回家抚养。无其他亲人的外婆舀米粉、煮米糊、一把屎、一把尿的,将浓浓的舐犊之情、殷殷的祖辈之爱灌注于这个一出世便没有父爱、母爱的“孤寒仔”身上。幼年的何君举依偎在外婆温暖的怀抱中,在外婆凄苦辛酸的儿谣:“鸡仔吱吱无母带,自己觅食自己()大,自己出壳来饲嘴,自己出毛来遮寒”、“小小侬仔小小脚,上山砍柴一担担,担到半路扁担折,流着眼泪哭路圮()”中慢慢长大。

   何君举的外婆家在如今举世闻名、风光旖旎的博鳌,外婆不但具备琼海妇女所共有的勤苦、节俭、坚忍的人格特征,还拥有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所难得的明理与睿智。在封建势力强大的社会背景下,在重男轻女意识浓重的乡村里,在周围人“女孩子用谷糠饲也不值”、“用米饲外孙不如饲窝猪仔"的议论中,外婆不但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将外孙抚养成人,还循循教海外孙如何谦逊处世、谦和为人、如何发奋读书以出人头地。

在外婆的呵护、教诲下,何君举从小老实本份,谦虚谨慎,用功学习。孩提时,他常在博鳌海滩上与小朋友嬉戏,浩瀚无边的大海来熏陶他博大的胸怀。澎湃起伏的海浪孕育他远大的理想。小学时,他上的是外婆家附近的博鳌小学,恰巧我国著名学者卢鸿基回博鳌故乡一边养病一边执教,受其启蒙教育,何君举小学五年级便考上乐会第一中学,初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海南中学,高中毕业(1958年)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山医学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回忆起童、幼年相依为命的外婆,何教授眼眶湿润:“我的外婆是个非凡的女性,外婆对我恩重如山”、“我每年清明都回家扫外婆坟,祭谢她老人家!”


海南岛西部脑外科病人不必远道送来以免延误治疗,找儋县医院何君举医生就是

1964年,何君举从中山医学院毕业。谈起母校的培养,何教授满怀深情:“六年中山医学习,让我打下牢固的事业基础”。的确,从1958年一1964 年,正是解放以来我国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国泰民安,必然给莘莘学子创造了宁静的校园氛围与安定的学习环境。

何君举大学毕业,服从组织分配于儋县人民医院,从此开始了他在无影灯下职业生涯。

想起在医专工作时,人们对何医生的评价:“别看何医生个子矮小,做手术时得给他脚下垫板凳,可他的手术做的相当漂亮!”,便小心翼翼地问他:“何教授,听说您做手术时,得在您的脚下加垫板凳?”

没想到,他回答的很坦然:“是啊。无论在哪里,只要手术通知单上有我的手术,护士都给安排一个小板凳”。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外科医生一般都是个子高大魁梧者,冒昧问一句,您只有一米六的个子,当为何选您当外科医生?”

“当时从中山医分配到儋县人民医院的只有我与另外一位毕业生,该医院外科、内科各需一名医生而,我俩个子都是一般高......”

“这么说,从个头上,您俩之间,没有挑选的余地?”

“对!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过,我认为,当外科医生,个头高矮是次要,首先得胆大心细加责任感。

正是“六年中山医本科学习"加“胆大心细加责任感强”,奠定了他一生事业根基,使他手中的手术刀越磨越锋利。

儋县,地处海南岛西部,经济比东部落后,医疗条件自然也较简陋。身为医生,他亲眼看到由于经济落后所造成的缺医少药,当地农民患了病往往一拖再拖, 直到实在拖不下去才上医院就诊时,已失去治疗抢救的最好时机;不少急腹症病人坐牛车颠簸几十里前来就诊......出身农村、出身寒门的他深谙农民的疾苦,暗下决心尽最大的努力解除或减少病人的痛苦。为此,他在业务上勤学苦练,争取多上手术台多锤练自己。慧心出巧手,毕业仅三年他便胜任该医院外科常见手术。七十年代,何医生一共为当地多发病——胃溃疡行胃切除术几百例,为大批急腹症、胃癌病人解除痛苦,多次被评为海南行政区、儋县科技系统先进工作者。

正是他的“胆大心细加责任感强”,正是他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广州暨南大学罗伯诚教授肝癌研究协作组选中了他,在罗教授的指导下,他协同开展晚期肝癌病人手术治疗,采取手术与肝动脉插管注药化疗等综合措施,取得一定疗效.该科研项目曾荣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正是由于他的“胆大心细加责任感强”,1973年,在儋县人民医院脑外科一片空白的情况下,组织上派他到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一年颅脑外科,学成归来时 ,医院尚未具备开展颅脑外科的条件,他不负组织上的期望,大胆克服客观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颅脑外伤、脑肿瘤等神经外科手术。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八十年代初,海南著名外科医生、海南行政区人民医院外科主任洪微树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海南岛西部脑外伤手术不要远道送来以免延误治疗,找儋县人民医院何君举医生就是!”

突出的业绩及良好的口碑,他于1970年光荣加人中国共产党,1975年被提拔为儋县医院外科主任,1982年提拔为儋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及县政协委员。

海医附院神经外科的创建者

七十年代中、末期,刚刚建起的海医附院,急需大量高素质的临床医生与教师,更需要一名开拓型的神经外科医生,于是,海医附院向儋县人民医院发去商调何君举医生的函件,可一封封商调函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因为儋县组织部与儋县医院执意不放人,一直拖了五年,直至1985年何医生才调离工作、生活了20年儋州。

“我离儋县人民医院时,全院职工都出来为我送行、场面十分壮观、感人......”、“我调来海医后,儋县人民医院院长与经我医治的老百姓经常上海口探望我”何教授如是说。

寥寥数语,从中可以窥见,悠悠二十载何医生用自己的殷殷爱心、滴滴汗水,在儋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及当地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人格力量的丰碑。

“开拓,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踩上探索的脚印;创造,就是从无到有的建树”。正如当年的儋县人民医院,1985年的海医附院,教学任务重,医生人手少,外科医生没有专业性分工,神经外科更是一片空白,一句话,开展脑外科的软硬件不配套,医护人员专业知识也不配套

面对交通事故频繁、颅脑外伤病人增多而设备一时上不去的现状,何医生一面以饱满的热情承担起各种临床手术及教学任务,一方面以积极的态度,克服设备简陋、人手不足的困难,开展一切可以开展的脑外科手术。

“何教授,插问一句:您认为,与其他外科相比,脑外科有何特点?”

“因大脑为人体的中枢神经 ,是人体的司令部,自然有其特殊性:一是手术的精密性、复杂性。二是得注意提防术后并发症的复杂性。因此.必然密切观察病人的术后情况。当脑外科医生,做完手术后睡也不安甜,半夜三更得起来看望病人,注意观察有否颅内出血、颅内水肿等并发症发生......”。

“七十年代中期,在我读中山医期间,有这么一个说法:脑外科医生就象木匠,操的是一套木匠工具......”

“是啊!在脑外科手术的手工操作阶段,开颅、钻颅,是有点象干木匠活。”

几年过去,何君举医生,以他的慧心巧手,以他的创新开拓精神,在海医附院脑外科的荒地上,开拓出一块生机盎然的事业园地。他不但在很短时间里,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展了一切所能开展的脑外科手木如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脑出血等。

做为省内知名神经外科专家,他不但积极抢救在本院就诊的脑外伤病人,还不辞劳苦下到海南各县市、各农场参与抢救危急伤患者;

做为教研室主任 ,他建章立制、完善教研室规章制度,加强临床教学,使教研室顺利通过国家教委专家组对临床教学的评估;

做为科主任,他不但努力加强神经外科的软硬件建设,使该科一举步人正轨化轨道、在省内同专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手把手地培养了几名年青的接班人。勤奋好学、心灵手巧的莫业和医生,师从何教授,很快便成为神经外科的一名好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学科带头人。

谈到何教授,原海医附院神经外科主任的莫业和教授真挚说道: "在做人方面,何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做为师长,他甘当人梯的精神让人敬仰。是他,给我们后辈以尽量施展才干的空间,让我们在神经外科领域健康地成长”。

“您做手术,我们放心!”

在海医附院,自从外科专业定向分工以来,在人们的印象中,何教授是一名知名的神经外科教授,其实何教授的普外技术功底相当深厚,他不但能熟练地开展肝、胆、肠道外科中难度较大的手术,不但能解决外科手术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而且对甲状腺手术造诣也很深,他一生成功地完成几百例甲状腺手术,被号称为“甲状腺手术能手”、“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白求恩式医生”。

无论哪种手术,大凡熟悉他的医德医术者,对他说的住往是同一句话:“您做手术,我们放心!”

八十年代初、中期曾担任海大医学部主任、海医附院外科主任的徐生淦教授对何教授的评价:“何医生为人老实本份,对工作相当认真负责。”  

一句句朴素的话语,浓缩了人们对何医生高尚医德的溢美之词与精湛医术的信任之感。

在临床工作中,他结合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撰写了十几篇学术论文分别发表于国家和省级刊物;他曾主持《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手术疗效临床研究》的省级科研项目。

世事沧桑,人生易老,从医四十余载,何君举教授以爱岗敬业精神,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是人显著的工作业绩,赢得患者的拥戴与组织的信任,他于1987年晋升副主任医师兼副教授,1989年担任海医外科教研室副主任兼神经外科主任,1994年晋升主任医师兼教授,1995年担任外科教研室主任;系中华医学学会会员、海南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副主任、mg4355线路检测官网学术委员会委员、海南高院法医学顾问,海南省医学会学术鉴定委员会委员;他的业绩被收入《海南名人辞典》、《中国高级医师辞典》。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何教授2000年正式退休,可五年来一直被返聘上附院专家门诊,虽然退休次年他便放下手术刀,至今仍然在他所挚爱的外科门诊岗位上发挥着余热。

采访将结束时,笔者与何教授探讨道:“当今社会,医生医德论丧已成为一个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外科医生收病人红包已是寻常事,索要红包也不鲜见。如今,老百姓反感的医德问题是,某些医生与药商、药房合作,通过开大处方、大包围式用药,通过收取高额药品回扣以中饱私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是对病人负责而是侵害病人利益。我深知您的为人,知道您绝不会有此行为。但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虽然各人有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我认为,医生有医生的天职,做为一名医生 ,应该履行自己的天职,开处方也行,做手术也好,应该站在病人的角度,为病人着想,为病人分忧解难......”

没有豪言壮志,没有慷慨陈词,但何教授说的,句句都是实在话。几十载如一日,他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人有高矮之分,但人生本身没有真正的高低,生命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心灵的高度,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谋何种生计,心灵的天空是无止境的。人格高尚者心灵高度便高在世人心目中形象便高大,反之,人格猥琐卑下者心灵高度便矮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便低微。

悠悠岁月,漫漫历程,何君举教授在人生道路上,以自己的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独特的人格力量,撑起心灵的天空。  

看着何教授慈善的面容、憨厚的笑靥,职业原因弯曲变形的手指,一首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回响:“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芸芸众生中,论做人,何教授是个好人;论做医生,何教授是个好医生。生活中,好人往往有好报。得悉何教授新近双喜临门、喜抱龙凤孙(他的两门儿媳分别于2005年岁末和2006年元月产下一男婴一女婴)。当笔者真挚地向他作揖祝贺时,他那沧桑老脸笑成一朵菊花,嘴巴半天合不拢......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   邮政编码:571199

捐赠电话:400-625498

Copyright © 2024 海南医科大学(海南省医学科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 琼ICP备0500058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