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当前位置: 首页 >> 在线课堂 >> 2024 >> 正文
跨血脑屏障的十大新型给药方式及其作用机制
发布时间:2024-07-06 发布者: 浏览次数:

跨血脑屏障的十大新型给药方式及其作用机制

小小科研人 Neuronlink 2024年06月30日 12:42

一、纳米粒给药

纳米粒是一种粒径在 1 - 1000 纳米之间的粒子。通过纳米技术制备的纳米粒可以有效地跨越血脑屏障。

  1. 表面修饰:纳米粒表面可以进行特定的修饰,如连接靶向配体,如转铁蛋白受体抗体等,能够与血脑屏障上的相应受体特异性结合,从而实现靶向转运。

  2. 增强渗透与滞留效应(EPR 效应):由于脑部肿瘤或炎症部位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纳米粒可以通过 EPR 效应在这些部位积累。

二、脂质体给药

脂质体是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封闭囊泡结构。

  1. 亲脂性:脂质体的磷脂双分子层具有亲脂性,可以包裹亲脂性药物,使其更容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脂质成分。

  2. 表面修饰:与纳米粒类似,脂质体表面也可以连接靶向配体实现靶向给药。

图片

三、细胞载体给药

利用细胞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递送至脑部。

  1. 天然的运输能力:某些细胞,如巨噬细胞、干细胞等,具有穿越血脑屏障的天然能力。可以将药物负载到这些细胞内,借助细胞自身的特性实现药物的运输。

  2. 免疫细胞的趋向性:免疫细胞可以响应脑部炎症或疾病部位释放的信号,趋向这些部位,从而实现药物的精准投递。

四、外泌体给药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纳米级膜囊泡。

  1. 来源细胞特性:外泌体来源于特定细胞,具有与来源细胞相似的表面标志物和膜成分,能够与血脑屏障上的受体相互作用,实现跨屏障转运。

  2. 低免疫原性:外泌体具有低免疫原性,不易引起免疫排斥反应,有利于在体内循环和跨越血脑屏障。

五、鼻内给药

通过鼻腔将药物递送至脑部。

  1. 嗅神经通路:鼻腔内的嗅神经上皮直接与脑脊液相通,药物可以通过嗅神经细胞的轴突运输进入脑脊液,进而分布到脑部。

  2. 三叉神经通路:鼻腔内的三叉神经也可以参与药物的转运。

六、超声介导给药

结合超声技术促进药物跨越血脑屏障。

  1. 微泡 cavitation 效应:在超声作用下,微泡发生 cavitation 现象,引起血脑屏障的短暂开放,增加药物的通透性。

  2. 机械作用:超声的机械作用可以改变血脑屏障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促进药物通过。

图片

七、磁导向给药

利用磁场引导载药系统到达脑部。

  1. 磁性纳米粒:将药物负载在磁性纳米粒上,在外加磁场的引导下,使纳米粒定向移动并在脑部聚集。

八、光响应给药

通过光刺激控制药物释放。

  1. 光敏感载体:使用光敏感的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下,载体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释放药物。

  2. 局部控制:可以通过控制光照的位置和时间,实现药物在脑部特定区域的精准释放。

九、基因治疗给药

通过基因载体将治疗基因递送至脑部细胞。

  1. 病毒载体:利用病毒载体,如腺相关病毒(AAV)等,将治疗基因整合到细胞基因组中,实现长期的基因表达和治疗效果。

  2. 非病毒载体:如脂质纳米粒等非病毒载体也在基因治疗中得到应用,其机制主要是通过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将基因导入细胞内。

十、仿生给药

模仿生物体内的结构和功能设计给药系统。

  1. 细胞膜仿生:利用细胞膜的成分和特性构建仿生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性。

  2. 生物分子仿生:模拟生物体内的分子识别和信号传导机制,设计具有特异性的给药系统。

技的不断进步,这些新型给药方式为脑部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药物载量、安全性、规模化制备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2024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力行楼C栋1层

联系电话:0898-6692503 

微博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