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应对是在完成风险评估以后,选择并执行一种或多种改变风险的措施,包括改变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和/或后果。风险应对是一个递进的循环过程,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后,应依据风险准则,重新评估新的风险水平是否可以承受,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应对措施[12]。
基于以上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生物安全操作和防护规范。
(一)基本要求
所有样本、培养物和废物应假设含有与感染性疾病传播相关的活性生物因子,并以安全方式处理[8]。
实验室的标准操作程序应包括对涉及的任何危险以及如何在风险最小的情况下开展工作的详细指导书。负责工作区活动的管理责任人每年应对这些程序至少评审和更新一次。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人有权制止不安全的活动[8]。
实验室的设施和环境: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应严格按照《GB50346-2011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中BSL-2实验室的标准进行建设,所有试验操作必须在其防护区进行,基于风险评估结果进一步选择核心工作区或开放区域。各类生物安全标识应规范设置、使用和维护[15]。
生物安全柜:实验室配备必需的生物安全柜,且其规格、型号、位置等符合操作安全防护的要求。需每年对生物安全柜进行校准,关注其性能(高效过滤器、气流、负压等)是否满足要求[16]。制定生物安全柜标准操作程序,并对人员进行培训,保证生物安全柜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个人防护装置:至少要达到一级防护(医用外科口罩、乳胶手套、工作服,加手卫生,可戴医用防护帽)。必要时(如操作疑似高风险标本时)应提高个人防护级别,如采用医用防护口罩或N95口罩、工作服外(一次性)隔离衣,酌情(比如有喷溅风险)可加护目镜。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遵守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良好工作行为,建立并执行准入制度,工作地点便于随时查阅生物安全手册[8]。
为实验室人员提供免疫计划、医学咨询或指导。实验室人员宜定期进行结核、布鲁菌病、病毒血清标志物等相关检测[17],基于连续的检测结果评估所采取的生物安全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新的转阳患者应立即提交到健康管理和感控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评价。
应有机制记录并报告职业性疾病、伤害、不利事件或事故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同时应尊重个人隐私。
应保持人员培训记录,包括对每一员工的安全指导和安全预备状态的年度更新资料[16]。
(二)基于工作流程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1.原始样本的留取和运送:所有进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样本均要求使用密闭容器留取,宜采用带旋口的盖子。实验室应制定样本溢洒的处理流程、样本采集送检的标准操作程序,并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13]。
2.原始样本的操作:包括涂片、染色、镜检、接种,血液和体液样本的离心、倾倒、加样,组织样本等的研磨、超声洗脱等,由于原始样本中病原微生物未知,需采取以下措施。
原始样本涂片应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尤其是对可能存在通过空气传播高风险病原微生物的样本涂片必须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必要时提高个人防护装备级别。染色镜检可在BSL-2实验室防护区的开放空间内进行。应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样本接种,如使用自动接种设备,需严格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接种后的培养基需盖盖后取出置培养箱培养,如镜检查见真菌丝,应及时封盖。
抗酸染色:抗酸染色样本涂片应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涂片完成后,紫外照射>60 min后染色镜检。染色镜检可在防护区的开放空间内进行。
原始样本及病原菌接种培养:应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结核杆菌培养应在加强型BSL-2或BSL-3级实验室进行[18]。
原始样本其他处理:组织样本研磨、超声洗脱等原则上应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或在密闭容器中处理后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开盖;对其他无法提供必要屏障的操作如样本离心、消化等,要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开盖、倾倒,不得使用自动开盖离心机[19]。
血培养阳性样本:如疑似布鲁菌(如报警时间3 d左右甚至更长,生长曲线低平等)等可能通过空气和/或接触传播的高风险病原体(二类),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或N95口罩和双层乳胶手套,且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小心谨慎操作,并尽量减少操作,在可疑或已证实的布鲁菌暴露意外事故中,实验室人员应监控血清抗体转换或临床症状[17]。
3.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1)对已知菌种应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进行操作。(2)不能嗅平皿。染色镜检可在BSL-2实验室防护区的开放空间内进行。(3)生化鉴定:鉴定试验如氧化酶等可在防护区的开放空间进行,鉴定系统菌液配制等宜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4)质谱鉴定:靶板点样操作宜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使用后的靶板应用75%乙醇等浸泡。(5)菌液配制等操作,包括菌液涂布宜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阅板,包括测量抑菌圈直径可在BSL-2实验室开放空间进行(无合适屏障时)。(6)制定菌液或标本溢洒处理流程,准备合适紧急处理用品,并对实验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7)一旦发现丝状真菌生长,培养皿需及时封盖,其他相关操作应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参照上述执行,如果完全实施存在现实困难,则应基于本实验室风险评估的结果,为以上操作选择合适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包括通过培养良好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行为、适当提高PPE等减少可能发生的生物安全风险。
4. 临床微生物的免疫学检测:血液样本离心如果无法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应使用密闭的试管,可以在防护区的开放空间离心,但原则上应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开盖,不得使用自动开盖离心机。其他加样、检测等操作经评估确认无明显风险可以在防护区的开放空间进行,但务必做好个人安全防护(至少采用一级PPE)。其他如粪便标本艰难梭菌A/B毒素和谷氨酸脱氢酶检测,可以在BSL-2实验室防护区的开放空间进行。
5.Gene Xpert、Filmarry等快速分子检测:样本加样操作应在Ⅱ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
6.检测完成后各类样本和培养物的处理:应密封后2~8 ℃保存以备复检或复核,要有明确标识,需规定各类样本和培养物的存放时间。存放到期的各类样本和培养物严格按要求密封后运至洗消间,由专人高压灭菌处理,做好交接记录。未经高压灭菌处理的各类样本和培养物不允许运出实验室[20]。
(三)生物安全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评价
应定期对生物安全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评级标准如下:(1)A级,效果很好,指控制措施符合最佳操作规范,采用明确的标准,并时刻得到遵循。注意:为清除风险,可采用替代方式或工程控制手段。(2)B级,合理,指有控制措施,但未能时刻得到遵循,可能有不符合最佳操作规范之处。注意:管理到位,配备防护性设备。(3)C级,不足,指有部分控制措施,或没有控制措施。未明确采用相应标准。控制措施中没有强调分等级控制的原则。
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后,须进一步评估残余风险。残余风险可以用矩阵方式来评估,举例见表3。对中或高残余风险,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控制措施。
应当按照实际工作的性质和状态进行残余风险评估判断,中或高残余风险是否采取控制措施,由实际性质、状态、风险确定。高残余风险一般要采取措施。某种程度上,高残余风险意味着之前的风险控制措施可能无效或效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