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培养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博士生培养 >> 正文
博士后漫谈研究生搞好科研的13种方法
发布时间:2022-11-10 发布者: 浏览次数:

博士后漫谈研究生搞好科研的13种方法


毛主席曾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由此可见,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

研究生在确定正确的努力方向之后,方法便为王。因为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才能确保高效完成各项科研任务,提升学习的境界和水平。
下面,就将自己多年来的科研工作方法,做一简要梳理汇总,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启发。
01 追求最完美,拒绝“差不多”
“差不多”,是很多研究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语。
找参考文献“差不多”得了,知网现在费用那么贵,哪能真的全部都找到并下载?
做实验“差不得”得了,实验室试剂又不是无限量供应,浪费多了,老板还不和我拼命?
写论文“差不多”得了,我又不想评“优秀学位论文”,只要能过查重、能过盲评就行,拿到学位、早点毕业才是关键!
“差不多”心态看似没有什么大碍,但是若干个小的“差不多”,集中起来就会导致“差很多”:文献综述不全面,实验数据有错误,论文质量不过关,最终导致延期毕业或是退学。
“差不多”其实是一个态度问题,与科研能力基本无关,但与研究生的品行、性格、习惯有关。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寓言故事叫《差不多先生》,这位“差不多先生”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最终因为找错医生而一命呜呼。

故事虽然滑稽可笑,至今仍是不少研究生的写照。研究生做学问最需要“认真”,也最怕“认真”,一定要时刻拥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把“严、细、实”的标准要求贯穿求学问、做实验、写论文、办事情的全过程,切实做到“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拒绝“差不多”,追求最完美。
02 长计划、短安排、马上做
总的来讲,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目前,“硕士3年、博士5年”已经成为毕业的标准最低时限。
俗话说得好:“愚者赚今朝,智者赚明天。”
我也总结道:“研究生学习天天短平快、年年马拉松”。这其中就有一个对研究生生涯的长期计划问题:3年或5年应如何度过,每年要发表几篇论文、发表什么内容的论文、毕业论文写作进程如何,这些都要从长计议、脚踏实地。
当然,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光有长期计划还不够,还要善于将长期目标具体化、阶段化,也就是要有短安排。

每个月、每一周甚至每天给自己制定一个小目标,计划好这段时间要完成的任务,这样不仅可以知道要做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还可以对工作进行有效控制,让每一个小目标、短安排的成绩,都成为研究生成功路上的阶梯和里程碑。
但不管是长计划还是短安排,都要立即行动、马上就办,将学习、工作落到实处,否则都只是一句空话。
所以,只有做到了长计划、短安排,才能真正实现有序、有效;也只有把“马上做”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并形成习惯,才能不断进步。
03 日清月结,有条不紊
所谓“日清月结”,就是要“今日事、今日毕”,每过一段时间就及时“回头看”,检查审视一下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确保任务不拖延、事情不遗漏。
如果今日事明日做,那一定是“日日待明日,明日何其多”,工作就永远拎不清、无章法、效果差。

有些研究生总喜欢寻找各种理由来拖延,觉得今天做不完的工作,明天还可以接着做。殊不知今天的事情做不完,明天的事情也会做不完,在拖延中反而会累积许多压力,严重影响学习效率,甚至导致自信心下降。
所谓“有条不紊”,就是研究生说话、做事要有条有理,不打乱仗。面对海量的参考文献、繁重的科研任务、头疼的学术论文、接连的导师“派活”,如果缺乏条理性,就会忙乱而效率不高、效果不好。
研究生做好日清月结,要统筹规划、有条不紊,不轻视怠慢眼前和当下的工作,把今天该做的做好,把明天要做的计划好、准备好,努力做到事不过夜、案无积卷,从容不迫、井然有序地应对复杂的科研任务。
04 信息对称,善于沟通
我们如今身处于信息时代,信息对称、沟通及时,对于研究生的成长十分重要。

每一位研究生都要有及时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有总结归纳信息的能力,要努力成为提供相关信息的源头。说白了,就是要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学习、工作,了解学科的发展现状、导师的标准要求、同门的研究情况。
研究生还要增强主动沟通的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与导师沟通要及时,该请示的请示,该报告的报告,既要提出存在的矛盾问题,还要给出解决的意见建议,导师决定了的事项要全力落实。
与同门师兄师姐沟通要真诚,互相尊重,换位思考,积极配合,不设障碍。
与师弟师妹沟通要体谅,不能蛮横霸道,颐指气使,要准确了解他们的优点和长处,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增强彼此间的亲和力、凝聚力。
05 分工不分家,主动补台
研究生同处一个科研团队,是一个集体。

团结协作、主动补台不只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品行操守、一种胸怀胸襟。互相补台,好戏连台;互相拆台,一起垮台。

研究生在工作中相互补台,就可能避免错误,或是将损失降到最低,若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站在城楼看风景,结果往往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团队的很多科研项目不是哪一人能单独完成的,研究生要做到分工不分家,既要提高个人学术能力,也要提高团队的整体科研实力,超越个体认知和个体力量的局限,发挥1+1>2的效果。
当然,研究生补台也不是说毫无主见的盲从,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和不足,大胆提出意见,主动修正;补台更不是毫无原则的迁就,对涉及个人利益的小事要讲风格,至于事关原则性的问题则要敢于“拆台”,这样的“拆台”恰恰是为大局更好地补台。
06 执行有力,反馈及时
对研究生而言,执行力是第一位的能力。

研究生提高执行力,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要有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的实干精神,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更要有及时反馈的“复命意识”和“划句号”的能力。
如果事毕却不回复,就像任务完成了99%,只有这1%没落实,虽然就差这么一丁点,事情却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比如,对于导师交待的科研课题、论文撰写和其他工作,研究生绝不能搞先斩后奏、边斩边奏甚至斩而不奏,也不能等任务全部完成之后才统一反馈,而应该注意及时反馈、阶段性反馈,做到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之所以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导师放心,另一方面及时反馈情况又能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特别是执行中遇到困难、发现问题时更需要及时反馈,以便重新调整思路和办法,从而更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07 跳出自身看自身,立足自己看自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个人不可能用自己的眼睛完全看清自己,有些研究生经常自我感觉良好、夜郎自大,就是把自己局限在了一个较为狭窄的时空内,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研究生认清自我最好的办法就是“跳出自身看自身”。

要学会登高望远,放开视野。不能拘泥于所处于的科研团队,应从整个学校、整个学科、整体领域去比较,在一览众山小中看清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渺小;
要学会用“第三只眼”看自身。不以自我为中心,用旁观者的心态,高出事物的一两个层次来审视自己;
要学会以人为镜。学导师、同门、名师大家,见贤思齐,照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研究生还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不纠结过往,不忧心未来,不能听了导师几句表扬就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也不能挨了几句批评就妄自菲薄、自我否定。做好当下正在做的事,过好眼前的生活,立足自己看自己,这是一切工作的原点。
跳出自身看自身,你可以看得更加明白;立足自己看自己,你能够走得更加顺畅。
08 事情要一桩一桩地做
我的博士导师经常说: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日子要一天一天地过,实验要一个一个地做,论文要一篇一篇地写。
这些虽说都是大白话、大实话,但都富有哲理。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大胖子”,研究生学业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3-5年时间的传承接力,不能急于求成、心浮气躁。
正如明朝吕坤在《续小儿语》中说:“大凡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若还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情要想取得成果,绝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更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研究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做好、做透、做实每一件工作,写好每一篇论文,做好每一次实验,用足够的耐心和韧劲来面对学习、科研,不折腾、不反复,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一抓到底,积小胜为大胜。
09 自觉按职能职责做事,永远忠于职守
处在什么岗位就要履行什么职责,岗位就是责任,职务就是责任。
在科研团队之中,每个研究生都有自身的职能职责,这是我们做学问、搞科研的前提和方向,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明确了科研职责,更要忠于职守,就是忠诚地担起自己的岗位责任和职责操守,时刻提醒自己工作就意味着责任。

每个研究生首先要熟悉自己的职能职责,对自己职能职责范围内的事,都要主动地去做,尽心尽力地去做,千万不要事事等导师来安排,那不是一个好的科研人员。
其实,每个研究生都做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即使当好一个“循吏”,那也是大贡献。
当然,我们也要有更高的追求,要努力做个“能吏”,发扬“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来对待科研,苦累面前多思得,失误当中多思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尽其力,干实活、出新彩、享成果。
10 分清轻重缓急,抓重点、抓关键
轻重缓急是指各项科研和日常工作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

面对纷繁复杂的工作,研究生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
把与正常毕业密切相关的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比如数篇小论文和毕业论文两项任务,放在第一位;
把比较重要、比较紧迫的任务,比如参加学术会议、组会汇总科研进度等任务,放在第二位;
把不太重要、不太紧迫的任务,比如收集参考文献、撰写学习体会等任务,放在第三位;
依此类推,分出轻重缓急。
研究生要善于紧盯关系毕业的大事要事打攻坚战,紧盯导师交待的急事难事打歼灭战,紧盯科研能力的薄弱环节打持久战,牢牢把控科研节奏、力度和质量,切实做到“打鼓打到重心处、工作抓到要害上”。
11 始终保持适度的紧张感
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气神,工作必须在状态。
对每一个研究生来说,压力太大会崩溃,但没有一定的压力,不保持适度的紧张感,对身体、对生命、对工作都是负能量。
鲁迅先生有句名言:“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压力不一定是坏事,适度的紧张感能够使研究生远离学术倦怠,激发科研热情,始终让思维和行动保持在平均水准以上。

研究生科研任务重、节奏快,更要人在岗上、岗在心上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以“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一心一意谋学问、搞科研。
当然,研究生也不能过于紧张,要劳逸结合,生动活泼,正确面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避免造成心理失衡和精神压抑。
12 急事缓办、缓事急办
所谓“急事”,往往是突发事件、紧急事件、影响全局的事,让研究生措手不及,无法选择、不能回避。

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急遇险在所难免,能够坦然面对,急事缓办、缓事急办才是大智慧。
因为急事急办可能会忙中出错,急上加急就会错漏百出,难以弥补。急中生智也是有的,但可遇不可求,急中生智是超常态,急中失措才是常态,所以说,很多急事反而急不得。
急事缓办体现的是一位研究生沉着冷静、深思熟虑的智慧、勇气和应急能力,遇到急事要赶不要急,应当冷静思考、从容应对,不急于表态,不随便答复,考虑周全后再去妥善办理。
所谓“缓事”,是指常规性、日常性事务或者预先知道需要做的事,都是你必须做的职责内的事,类似年度科研课题申报、小论文发表、学位论文选题等等。

有的研究生往往认为这个事是一个周、一个月甚至半年以后的事,现在不用着急,以后再说,最后缓事都变成了急事,时间到了就措手不及,弄得一团糟。
缓事急办显示的是一位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工作的计划性和条理性,对缓事要有计划,抽空及时做,不要拖延,要事先安排,以免临时抱佛脚,忙乱而又得不到好结果。
13 务虚与务实相结合


务实,是指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说实话、办实事、想实招、求实效。比如说,研究生撰写一篇文献综述、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做完一项核酸提取实验,等等。
务虚,则指仔细分析,深入研究,搞清楚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比如说,为什么写文献综述、该查找哪些文献、如何布局构思、向哪一本杂志投稿,等等。
如果说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实践,务虚就是运筹帷幄之中的谋划。
一般来说,很多研究生大多比较警惕“务虚不务实”的毛病,却不大重视“只务实而不善或不会务虚”的做法,如果过分强调“埋头拉车”,忽视“抬头看路”,就会陷入事无巨细、疲于奔命的困境,学习和科研就很难突破和提高。
孙悟空随唐僧去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每渡过一难,他都会腾云驾雾到空中,看看妖魔鬼怪在何方,并思考如何应对,这其实就是务虚;如果发现妖怪,那就跳下来打,这就是务实。
没有务虚,务实就没有方向性,所务之“实”就可能是一种盲动或蛮干;没有务实,目标计划则都停留在想象阶段,一切就都是空想。
务虚是为了更好地务实,要务好实必须务好虚。
每个研究生都要在务实中生存,更要在务虚中提升,不能借口真抓实干否定务虚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务虚就是空谈道理、只说不干,更不能借口务虚,不干实事、不求实效、坐而论道。
我们既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又要善于谋划、注重总结提升。一定要正确理解务虚与务实的关系,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断提高科研水平。
原创2022-06-11 06:47·研究生的酸甜苦辣咸


海南省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工程研究中心/海南省创伤与灾难救援研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2024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学院路3号力行楼C栋1层

联系电话:0898-66892503 

微博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