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写作有四个重要关节点,开题、中期报告、预答辩和正式答辩,关于开题报告撰写应注意的问题本人已有专文进行了阐述。这里从分析博士论文写作的阶段性特征入手,阐明中期报告、预答辩和正式答辩的功能差异,探讨答辩会的组织者、评议专家组和答辩博士生应如何利用答辩会这个学术平台,有效推进博士论文的写作。
(1)从开题到中期报告是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较为顺畅的一段。经过开题阶段的系统构思和反复斟酌,多数论文能在开题后顺利起步,并取得一些初步成果。从思维活动的特点看,这段研究是从聚焦走向发散的过程,其间一些不甚成熟的“创意”或想法不断“涌现”,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露。经过一段的发散思维之后,博士生一般面临两大困惑,一是在众多的“新想法”、“新观点”面前难做取舍;二是对遇到的矛盾或问题找不到突破的方向,研究工作即将进入最困难的时期。中期报告会上,评议专家或导师组的主要任务,一是进一步理清主线,校正研究方向,使博士生发散的思维定向、聚焦;二是对那些能够最终形成创新点的“创意”进行识别,并提示其深化、拓展的方向;三是分析矛盾和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由于开题之后的研究是一个思维高度发散的过程,在“创意”不断产生的同时,迷惘和困惑也屡屡出现,这个阶段博士论文写作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偏离主题或产生变换选题的想法。一般来说,换题应十分慎重。对于那些“跑偏”的博士生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进行适当校正,就可正常回归,还有的可能需要因势利导,进而培育出新的学术生长点。
识别创新生长点与寻求突破口往往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实际上,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产生的多数“新想法”、“新构思”是难以形成创新点的。只有剥离掉那些难成“正果”的奇思异想,才能使那些有学术价值的创意明晰化。同时,关键问题的破解也可能使研究论文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为创新点的生成打开思维的空间。这其中评议专家高屋建瓴的点拨,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从中期报告到预答辩是博士论文写作的攻坚阶段,该阶段博士生的理论功底、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都在经受考验。正是通过这个阶段的“风雨洗礼”,博士生才能真正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形成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进入预答辩,博士论文的主体已基本完成,但此时的论文还是一个“半成品”,需要做更细致的加工完善。进一步凝练提升创新点、消除论文中的瑕疵、对论文进行定型包装,是预答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要排查论文是否在观点、逻辑、表述、引用等方面有明显的错误,消除学术“隐患”。博士论文正式答辩之前,要请校外专家进行评审,这是能否取得答辩资格的最重要一环。论文本身的“硬伤”是评审专家“说不”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在预答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发现或识别各种学术隐患,以确保外审万无一失。二是要对论文的关键部件(环节)进行加工提炼,从整体上提升论文的学术水准。以下三项工作至关重要。第一,对论文的题目以及各个章节的标题进行斟酌、推敲,使其内涵更加丰富、表述更加准确、相互间的逻辑关系更加严谨、贴切。一般来说,论文题目和章节标题是开题时拟定的,在写作过程中,有些内容可能进行了调整,研究方法也可能有所变更,学术观点也可能有所变化,这样就需要从整体上对论文的表述体系进行反思和梳理,力求准确无误。第二,要对创新点做进一步的提升、凝练。创新点是博士论文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博士论文的“点睛之笔”。创新点凝练不到位,可能使论文的价值打折,创新点表述不准确,易使评审专家质疑作者的写作功力,甚至学风是否严谨。在外审过程中,评审专家必看并反复推敲的就是创新点。因此,博士生要充分利用预答辩的机会,全方位吸收评议专家的意见,并在导师的帮助下,对创新点进行反复凝练和精细加工,力求做到特色鲜明、语句流畅、定位准确。三是要对论文的“摘要”、“引言”和“结论”部分做重点技术处理。按照通常的工作习惯,评审专家拿到一篇博士论文后,一看题目,二看摘要,三看创新点。如果说题目是产品的名称,那么摘要就是产品的功能简介,创新点则可理解为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摘要是整篇论文的浓缩,通过阅读摘要,评审专家能够初步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展开逻辑和主要学术贡献。摘要写得好,能给读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一般来说,摘要应少讲或不讲背景,采取完成时的叙述体例较为合适。引言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论文的思路和写作技巧。预答之后,引言部分修改的重点是进一步梳理逻辑,全面提升可读性。
(3)博士论文的正式答辩是评审专家同答辩博士生(也包括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和探讨的学术平台。我们这样来看待正式答辩并不是说开题、中期和预答辩就没有交流和探讨的内涵。实际上,论文写作过程中和论文完成时,博士生的学术水准和心理状态有很大差别。前几次报告会博士生是带着迷惘、困惑甚至一定程度的恐惧汇报研究进展,倾听专家意见的。由于系统的研究尚未展开,双方可能还不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博士论文的完成,尤其是评审专家的充分肯定,使博士生增强了学术自信。因此,答辩会上通过评审专家对博士论文的质疑,以及博士生的回答、争辩,能够达到进一步启发深度思考,发现全新问题,推动未来研究的目的。因此,答辩会又带有预期和展望的性质,评议专家对博士生未来研究展望的评论,能有效引导博士生的后续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2082-28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