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我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扣立德树人这个核心任务,践行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院教职工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脚踏实地、创新发展,把思政教育、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思政课在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把铸魂育人落到实处,学院在党的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奋进“十四五”奠定了良好基础。
党建引领学院内涵式发展
学院始终坚持政治建院、学科强院、人才兴院、依规治院办院思路,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党总支委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进一步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为扎实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排头兵示范作用。 加强党对学院建设的全面领导。选优配强学院党政班子,进一步发挥党总支委在各项决策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党总支委扛起建设学院的主体责任。科学合理设置党支部、教研室等,完善党总支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的决策机制。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在理论学习、课程改革、集体备课等方面发挥支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党支部和教研室联动,促进党建和业务互融。推进“清廉学院”建设和学院文化建设,为学院的改革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阵地建设。坚持党建与理论学习、与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同行,紧紧围绕落实思政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要求,依托“海医马院”公众号等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邀请专家讲党课、支部联学共建、优秀组织生活案例、集中学习、讲坛、“三会一课”、微党课等途径和形式,组织教职工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形成了以学促学、以讲促学、以研促学、以做促学“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切实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努力将马院打造成为“红色堡垒·思政先锋”。
教学引导高水平课程建设
强化教材体系建设。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研室等九个教研室和人文医学研究基地,围绕教材体系建设下功夫,不断推进“线上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不断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系统教学改革,持续推进“卓越医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活动和研究,增强了思想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让思政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人生大课。
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学院从内容、方法、资源三个方面,将“四史”的内容在史纲、马基、毛概等思政课主干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深度融合,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严格教学管理,健全和严格执行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严把意识形态关。成立了院级教学工作委员会,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落实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进课堂讲思政课、听思政课、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活动,推进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四位教师在省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二等奖2项、优秀奖2项。
发展特色课程体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在相关课程中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生命教育专题、生命伦理专题、科学精神专题、医学人文精神专题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研究生思政课程实行专题教学,培育有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有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的“红色医生”,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深化实践教学。学院积极探索构建知行合一的课内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教学形式。课内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专题讲座报告、演讲辩论、模拟教学、情境体验、案例分析、影视教学等形式;校内实践教学采取课外阅读、名篇欣赏、征文比赛、辩论赛、主题教育、社团活动、志愿者活动、学术讲座、学生思政微视频等形式;校外实践教学则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利用寒暑假开展“三下乡”以及各种形式的调研考察、乡村振兴、医学知识普及等活动。形成了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校内到校外,每位学生参与的整体性、进阶性、全覆盖实践教学模式。学院积极与校外单位合作,成立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与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口市妇幼保健院、琼崖一大会址、海口市中医院、海南省图书馆、琼山区福利院、府城强制隔离戒毒所、海南海药集团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研学基地和社会实践教育平台,大大提高和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
科研引路高水平学科建设
学院围绕“课程体系、人员架构、梯队建设、特色方向”,不断健全学科、学术、平台、团队“四位一体”联动发展机制。坚持聚焦理论和现实重大问题,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研究阐释,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化、学理化,厚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突出富有医学教育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人文教育协同创新,取得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近三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以上;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5部。
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通过凝练自身特色与优势,整合基地优质师资力量,成功在mg4355线路检测官网“临床医学”一级学科项下,自主设置了“人文医学”硕士点。“人文医学”硕士点于2020年纳入mg4355线路检测官网2021年招生专业目录,正式面向全国招收以“卫生法研究方向”和“伦理学研究方向”的“人文医学”硕士研究生。2021年实现了招生,成为我省首个招收“人文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2023年学院成为独立招生单位,2024年由学院单列计划招生,为2026年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打下良好基础。
积极打造“南海思政·人文大讲坛”品牌。创办“南海思政·人文大讲坛”,通过名家讲座、沙龙对话、师生讨论等形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仁义良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影响力。“大讲坛”由专家讲坛、青年学者讲坛、学生讲坛等版块组成,一批国内外思政界、人文社科界知名专家受邀来校讲学。目前,已开展了二十四期。“大讲坛”已成为学院打造的新时代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积极推进人文医学研究基地建设。2013年7月挂牌成立海南省人文医学研究基地,为“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mg4355线路检测官网”合作共建的高层次教育科研平台。“基地”主要致力于卫生法学、生命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和医学人文教育等人文医学教育与科研,是海南省目前唯一一个融通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集教学、科研与服务为一体的学科研究平台。教学成果“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模式研究”,探索“三全育人”理念下构建医学院校“一主线、两体系、三联动、四结合、五维度”的课程思政体系模式,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卓越的医学人才,推动医学院校在创新实践中高质量育人,荣获2022年海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此外,近年来,“基地”还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的工作成果。一是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了海南省高校首个以“人文医学”为特色的南海人文大讲坛,填补了海南省无人文医学专题学术论坛的空白。二是通过承办“生命伦理、医学伦理和卫生法学国际研修班”、中国伦理学大会健康伦理分论坛、全健康与环境哲学学术论坛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极大地提升了海南省人文医学学科的影响力。三是“基地”获批国家级项目5项,其他省厅级课题50余项,发布课题60余项,出版专著和译著11部。四是基地获评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示范基地”。
引育并举师资结构持续优化
为建设一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尤其是提升海南省人文医学研究基地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化水平,学院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坚持引进与培养、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思路,采取“引、聘、培、转”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跨越式提升,初步形成了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师德师风优良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6人,专职管理人员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2人,具有副高职称17人,讲师17人。专任教师平均年龄40岁,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100%,其中博士23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9人,博士占比75%。
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院严把教师选用管理考核的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扎实推进师德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实施师德“一票否决”,确保无学术不端、教学违纪现象;开展教师节表彰慰问暨师德师风宣誓、竞赛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感和使命感;通过支持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进修培训、老中青“传帮带”、挂职实践锻炼、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实践研修、学习考察和社会实践等举措,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引导教师全面发展。
服务社会彰显学院使命担当
近年来,学院不断加深健康中国理念,陆续发起成立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文医学教育支撑平台,先后成立海南省人文医学研究基地(为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全国医师定期考核人文医学考培基地;海南省医师协会人文医学分会;2016年9月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命伦理教育推进机构中国成员单位,且是该组织的常设机构(协调中心)所在单位。这些高质量社会服务平台的搭建,使学院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
省委宣传部部长王斌/校党委书记赵建农参观人文医学展馆
人文平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海南省人文医学研究基地已成为海南省社会科学学术界中具代表性的特色平台,多年来为医学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提供了丰沛的培育土壤和充分的交流渠道。聚焦国家战略,不断创新医学培养模式,服务国家医改需求。针对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前沿和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安全的重要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基地”充分利用自身研究优势和专业特长,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海南省卫生法治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依托海南省人文医学研究基地、海南省卫生法学会、全国医师定期考核人文医学考培基地等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以生命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人文教育、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人文医学学科体系,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及医学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同时,开展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合格认证培训考核工作。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学院发挥学科优势,组建宣讲团,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创新理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深入社会、学校基层、附属医院,面向学校教职工、全体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等宣讲,宣讲团在“南海思政•人文大讲坛”陆续推出大型专题讲座8讲。学院教师积极撰写二十大相关论文,在《海南日报》等媒体和学术期刊上发声。针对我国公共卫生法治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积极开展针对性研究,先后组织骨干力量撰写相关建议、报告,建言献策。学院骨干教师深入社区举办失独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知识讲座。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新征程上,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当担,聚焦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秉持“立德树人、弘道铸魂”的院训精神,凝心聚力,团结一致,踔厉奋发,赓续前行,奋力谱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